减持股份、分红派息等,7家上市公司周日凌晨发布重要消息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0:41 点击次数:169
一家科技公司的股东因“改善生活”套现近2.6亿元,另一家上市公司刚发布高送转方案,股价飙升后立刻遭遇大股东精准减持。
当市场还在为这些魔幻操作错愕时,最新数据显示,仅2025年4月最后一周,沪深两市就有超30家上市公司披露减持计划,涉及金额达百亿级别。
这场资本盛宴背后,究竟是股东们的合理退出,还是又一次收割韭菜的集体狂欢?
美新科技三大股东同步抛售4.5%股份的公告,揭开了这场资本游戏的冰山一角。
其中持股12%的产业基金减持近3%,另两家持股5%的机构分别减持0.5%和0.99%,精准卡位监管红线。
这种“蚂蚁搬家”式减持策略,既规避了单一大股东超1%需预披露的规定,又将总减持规模放大到足以影响股价的程度。
博汇科技股东数码视讯的减持理由更耐人寻味——官方解释是“经营发展需要”,但查阅财报发现该公司账上现金足够覆盖三年运营成本。
类似案例在A股屡见不鲜:某消费电子企业大股东减持公告前三个月,公司刚完成10亿元定向增发。
资本市场的钱袋子,似乎成了某些人取之不尽的金库。
监管层的数据显示,2024年减持计划总量同比减少30%,但市场感知却截然相反。
奥秘在于减持计划的“碎片化”操作:无锡振华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0.99%,正好低于1%的预披露阈值。
这种“化整为零”的战术,让实际减持规模远超表面数据,2024年某医疗企业股东通过17个关联账户分拆减持,累计抛售达总股本8%。
高分红企业的危险游戏同样触目惊心。 J公司B股曾创下分红率超200%的纪录,表面看是回报股东的典范。
但细究发现,其分红资金来源于质押股权获得的贷款,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。
这种“借钱分红”的戏码,本质是将企业信用变现的金融魔术,收割的却是二级市场投资者的真金白银。
某中药龙头企业连续五年分红率超70%,被捧为价值投资标杆。
但财务报表显示,其研发投入占比从5%骤降至1.2%,拳头产品专利集中到期。
当分析师追问“是否在透支未来”时,董事长竟回应:“股东要的是当下回报”。
监管的镣铐与资本的共舞从未停歇。 2024年新规要求破发破净企业不得减持,却催生出新的对策。
某地产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虚增利润保股价,实控人在股价达标次日立即减持3%。
更精明的玩家选择“协议转让+代持”组合拳,将6个月锁定期缩短为实质上的零约束。
散户在这场博弈中始终处于信息洼地。 当某新能源企业宣布10转4高送转时,中小投资者涌入推高股价20%。
殊不知大股东早在预案公布前,已通过场外期权锁定减持价格。
这种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”的操作,让跟风者成了最昂贵的买单人。
机构投资者的角色愈发暧昧。 某券商营业部负责人透露,大宗交易折价率从5%扩大到15%,接盘方多为私募基金。
这些资金往往与减持方存在隐秘协议,通过二级市场拉抬后分批出货。
2024年某科技股大宗交易接盘机构,三个月后精准逃顶,收益率高达40%。
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普通投资者该如何破局?
股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